齐整的土黄色杆栏式建筑,屋顶精致的飞檐翘角,家家门前种草养花,溪水从门前清浅而过——这是记者走进马关县马白镇壮族村寨马洒村的第一印象。
古村马洒,坐东向西,山水环抱。一路上,鳞次栉比的壮族古民居,顺山一字排开。晨间的风吹过,带起几分寒意,老人们在院子里慢悠悠地烧起木柴准备烤火,干木头燃烧的气味,带来了一丝熟悉的“乡愁”。几户民房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白烟,远远看去,村庄美而静谧。田边的小河,弯弯的流水绕过村子,绕过田野,一直流向远方。这时的马洒,生动了起来。
马洒村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壮族村寨,这里有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风景。从年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马洒村经过不断打造,已经从以前的贫困落后小乡村变成了如今炙手可热的“网红”旅游乡村。
“决定打造马洒民族文化旅游村后,及时编制了《马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年)》和《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绘就了景区建设蓝图。”马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倪富华介绍,按照规划,马关县先后整合各类资金余万元,完成了马洒民居风貌提升改造、马洒水库、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为规范景区管理,拓展旅游业态,提升景区品质,年还组建了马关县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新建成水上乐园、丛林探险等配套娱乐项目。同时,流转了土地种植香脆李、石榴、沃柑、猕猴桃等余亩,发展休闲农业。
除此之外,马关县还利用抖音、网络直播等形式,通过举办马洒“锦壮红饭节”、民族文艺展演、美食评比、拍摄《马洒村的故事》、丰收中国万里行大型直播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推介马洒。如今,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也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山州最美民族村”等称号。自年正式开放以来,马洒村已实现旅游收入2多万元。
“来马洒旅游,可以体验祭龙、花饭节、祭雷神、尝新节等传统节日,也可以品尝花糯米饭、壮家凉鸡、芭蕉花炖红烧肉、面蒿粑等等,深受广大游客青睐。”马洒村党总支书记蔡宗幸介绍,开发乡村旅游后,村民们开办了农家乐、烧烤吧、小超市等等,既丰富了旅游村的服务,留住了客人,又让村民们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让腰包鼓起来。
随着旅游村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熟知,全村的经济效益逐步凸显,除了村民们搭起“顺风车”发展经济外,也有外来人看中了马洒的发展前景。朱占梅是马关县大栗树乡人士,自从马洒开发为旅游乡村后,对壮家山水田园生活情有独钟的她决定在马洒开一间民宿。年,朱占梅投资万元在马洒打造具有壮族风情的“春水浅”民宿,并于今年7月开始营业。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体验壮族农民版画和传统棉布纺织,在壮族风情浓郁的客栈,体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朱占梅说,目前因为疫情的影响,客栈经营现状并不理想,主要以餐饮为主,但她相信马洒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只要坚持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马洒,除了赏美景、品美食,还可以了解多年历史村落的传统文化。年8月,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祭龙、花饭节、祭雷神、尝新节等传统节日,神农殿、龙宫、观音庙等特色建筑,纸马舞、手巾舞等传统舞蹈,以及银器制作、刺绣、侬人古乐等传统技艺。
“从小我就跟着家里人学习乐器演奏,以前组过一个表演团队,后来因为太穷,大家都出去打工,人慢慢地就散了。现在的马洒变成了旅游景点,大家都回来了,我们又新建了一个表演团队。”今年76岁的高天合,是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古乐演奏团队里用“牛角胡”演奏,马洒村成为旅游乡村后,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他。“现在古乐有游客听,有游客看,只要我们一排练,就有游客停下来欣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古乐传承下去,让它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消失。”高天合说。
“马洒村是马关县最大的壮族聚居村寨,壮族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大类60多项。加上当地秀丽宜人的山水田园风光和传统耕读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加凸显。”倪富华说。
今天的马洒景区,是马关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和缩影。目前马洒正在申创省级旅游度假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洒特色旅游村将以全新面貌喜迎八方来客。
文山日报记者:陆志芳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刘瑞张军丽古魏魏
编辑:徐珺
制作:李法楠
审核:侯佑琴
免责声明:
1、本平台所发布信息均为非营利性新闻宣传,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站不承担侵权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平台内容须注明"转自(或引自)文山发布"字样。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平台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