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东南一隅的武陵山腹地,酉阳古城里的青石板路沿山路而建,绣女楼翘角飞檐,青砖碧瓦,这里便是被誉为“古苗文化活化石”酉州苗绣重生的地方。年成为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酉州苗绣绝非单纯的刺绣,它从技艺到花样,一直吸纳着酉阳民俗文化的变迁。一幅刺绣作品就是一张人文风景,就是酉阳民俗文化的纪录片。据酉州苗绣的传承人陈国桃介绍,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以谋生存。自濮人到南蛮,由于蚕桑之术的发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转变成美的装饰艺术,随之演变的,是挑花、织花、凿花、绣花等民间技艺。时至春秋、战国,湘绣、蛮绣便形成了。后来,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蛮氏为主体,其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绣。身处大山深处的酉州苗寨,自古与外界联系甚少,人们就把对外界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身边的环境表现在刺绣中了。在刺绣时,人们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色彩鲜丽的丝线,花纹稠密,富丽堂皇。在色彩斑斓间,千年苗寨的恬静生活便浮现眼前。在酉州苗绣中,你可以看到五彩的龙,头顶写“王”字的凤,身肥眼大的鱼,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树……因为苗族妇女热爱大自然中的牡丹花、喜鹊、蝴蝶、鲤鱼等吉祥的事物,在创作时便通过艺术的加工,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据资料载,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曾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描述。陈国桃说,苗族姑娘个个都是绣花的能手,因为少时家境贫寒,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至七八岁,已有绣苗裙的手艺。她说,女孩出嫁时能穿上自己刺绣的衣裳,会是一生最好的纪念。酉州苗绣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包括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石榴针绣、数纱绣、辫绣、锁针绣等刺绣技法多达几十种,一件长宽一米的作品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酉州苗绣虽然只是一项民间技艺,但却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美术、历史、绘画等多门知识,而它的根基则是立足在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之上。像是布扇子,花纹多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眼前这双面布制产品,一面蓝色花布,一面为刺绣绣制图案,扇柄为竹制材料,质地坚硬顺滑,扇尾有挂穗饰品装饰,特色苗绣技艺绣制与扇体颜色搭配,浑然一体。酉阳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苗绣也曾在这里风光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酉州苗绣的光彩慢慢地褪去,会这门民族技艺的人已是屈指可数。如今,为让更多人了解酉州苗绣,喜欢酉州苗绣,其产品越来越多,有极具苗族民族特色的苗绣屏风、民族服装、苗绣饰品、苗绣家居装饰品、苗秀头饰等30余个。酉州苗绣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那样简单,它的变迁包含了太多历史文化,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值得每一个人去保护和传承。来源:中国新闻网、重庆图库、济南古城历史街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