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山日报」马白镇南山幸福社区距马关县城不足3公里,来自马关县10个乡镇76个行政村个村小组的群众搬迁到这里,组成了民族团结大家庭。这里有汉、壮、苗、彝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户人。来自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开启新时代的新生活,他们相互融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社区以党建引领、搭建平台、提供就业等方式,不断开创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年,南山幸福社区被云南省民宗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党建引领,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南山幸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有这样一个服务台——民语服务台,服务台有民语志愿者服务联系卡,有志愿者能提供的民语服务类型和联系电话。为方便不同民族群众的需求,社区特意招募了一支民语服务志愿队,志愿者也来自社区,他们对各类政策、文件、办事流程都比较熟悉,可以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目前,社区可为群众提供壮语、苗语、彝语、傣语、布依族语、瑶语等6种民语翻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志愿者上门服务群众为了能让群众迅速融入社区新生活,搬迁前社区就建立了党总支,选举了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设置20名楼栋长,每10至14户编为1个网格,共个网格长。“大家来自不同地方,生活中相处都比较融洽,但偶尔会难免因为习惯、性格问题产生一些小矛盾。这时楼栋长和网格长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中调解,让他们更好地接纳彼此。”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陆辉介绍。成立社区党总支此外,社区成立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上门服务,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数字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帮助他们整理、规范、打扫、清洁家庭环境卫生,让群众的诉求能够及时解决,增强群众对社区的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开展儿童科技活动社区还有幼儿园、卫生室、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让各族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生活资源。同时,社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搭建平台,呵护民族团结花常开在社区的“民族团结之家”,各族群众闲暇之余可以到这里读书看报,收听、收看新闻、电影,参加技能培训,开展创业交流。社区还组建了文艺队,各族群众积极参加宣传、排练、会演,在春节、九九敬老节等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群众在文艺活动中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融合感情,增进友谊。“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交流相处时间,我们成立了社区老年文艺队、体育运动队,每逢节假日就举办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让大家出出汗、动动腿,身体好了,邻里之间关系也更融洽了。”陆辉说。农家书屋举办社区拔河比赛目前,社区正在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设老年人活动室、儿童活动之家、文体娱乐室,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学生作业辅导等服务,进一步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充分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同致富解决了“搬得出、住得稳”,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群众“能致富”。马白镇通过招商引资为社区带来企业和就业岗位。马关雅登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敦伟是土生土长的马关人,之前一直在江苏省常熟市经营自己的服饰公司,了解到家乡的需要,年,他决定将公司迁回老家,就开在南山幸福社区,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组织社区群众外出务工老家在八寨的壮族群众田怀央一边熟练地制作服装一边说:“年,听说他要把厂搬回马关,我立马决定跟他一起回来,把家安在南山幸福社区。在家门口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举两得。我和媳妇都在厂里工作,社区和周边乡镇有不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也在厂里上班。”认真工作的田怀央据了解,社区根据群众年龄、性别、技能、学历状况,通过“六个一批”措施,让群众实现就业。一是培训组织输出一批。输出到江苏、福建等县外务工人。二是就近务工安排一批。在县城及周边企业、园区企业、扶贫车间筛选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务工余人。三是产业基地增收一批。流转土地亩,引进蜀丰、鸿达两家食用菌龙头企业订单发展蔬菜和食用菌种植,共有户群众在基地发展产业。四是就地创业发展一批。社区将闲置公共服务用房、农贸市场门面、摊位通过公开竞标方式,配置给54户搬迁群众自主经营。五是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54位弱劳动力群众被安置为社区保洁员和移风易俗协理员。六是政策保障兜底一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社区通过低保、特困供养等措施进行保障。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家情同手足,守望相助共同融入南山幸福社区这个大家庭中(记者:李沅璟熊明刚梁丹)(编辑:曾炜炜排版:龙俊贤审核:梁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