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撤率96%!
来看国门法庭“双语法官”的解纷妙招
“调解矛盾纠纷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精准了解群众诉求,离老百姓越近,就越容易找到突破口”,这是马关县人民法院都龙人民法庭庭长熊光勇总结几年来驻扎基层的感受,同时也道出他浓浓的为民情谊。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都龙人民法庭,辖区有一个位于茅坪村委会的国际口岸,受理马关县都龙镇、金厂镇、云南锌铟公司矿区经营地的民商事及部分执行案件。熊光勇作为一名苗族法官也是法庭的唯一法官,带领两个年轻书记员奔走在壮乡苗寨解纷释法,为“国门法庭”增添了亮丽底色。
调解现场
“都龙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为婚恋、邻里等家事纠纷,但小案件也有大风险,我们始终注重将矛盾纠纷妥善、有效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群众的积极作用,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驿站。”正是通过这些小案件,让这位懂苗语的法官在工作中探索了“五心五疗”调解法,即:“号准脉搏,耐心以稳定情绪;多方调查,尽心以掌握实情;用准语言,倾心以释法明理;依法调解,暖心以维护权益;判后回访,悉心以促进和谐”,不断推进为民解忧新路子。即:用家人老友般的热情接待当事人,用当事人通晓的少数民族语言建立互信关系,迅速打开心理防线,“耐心”倾听当事人陈述,号准脉搏以疏导和安稳其情绪。通过深入当事人住地了解情况、走访邻居乡贤意见、与当地村干部交流等方式,多方调查实情,“尽心”找准纠纷症结和突破口。同时结合案情实际对双方当事人用准话语、话术,讲法律、讲利害、讲情理、讲判例,“倾心”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既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又能在双方理解下打开心结,“暖心”解开民怨。注重调解或判决后的回访走访,“悉心”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答疑解惑,力促社会和谐,既延伸司法服务,也拓宽法庭与当事人及群众的沟通联系。
●
“谢谢熊法官,才用一天时间就把我们的家产打理清楚,以后总算是清净了……”,这是今年3月发生在都龙大寨养猪场的一幕。开办养猪场的朱某与张某夫妻二人反目,因分家产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后诉至法庭。熊法官充分倾听双方诉求后,多方走访当事人亲属、老友等,了解到二人再无和好可能,当机立断找准时机入户调解,连续坐上几个小时用当事人熟悉的苗语拉近距离、讲法释法,及时调整双方心态以找准平衡点,当即组织群众力量合理分配近80头生猪以及鸡鸭鹅等若干生产生活财产,暖心促成双方和解。这便是熊庭长调解案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熊法官的身影,田间地头、山坡小路、院坝火塘,他用脚步丈量司法服务的温度,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家门口的便民法律服务。
近年来,都龙法庭注重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协同联动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借力人大代表、乡邻乡贤、党员干部等力量研判和协同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大力推进巡回审判、普法释法等,前移诉调关口、延伸服务触角、下沉力量资源,确保“国门法庭”将大量矛盾纠纷在一线解决、在前哨解决。近三年来,都龙法庭调撤率均保持在90%以上,年上半年调撤率达96%,有力推进务实高效的司法服务。
调解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