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乡苗岭的小康来信中国小康网

占地亩,紧邻高铁站和工业园区,距离县政府2公里,这里有去往省会城市最便捷的交通,周边还有当地最好的楼盘。地理位置如此优越,这样的地方会用来做什么?盖楼盘?建商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给出的答案是,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这个决策让这片土地成了17个乡镇、0多名贫困群众的新家园。

从穷山沟搬到这个充满发展机遇的好地段,搬迁群众纷纷感慨,真是遇到了好年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走过云南省文山州的山山水水,半月谈记者目睹了许多类似这样的贫困群众“逆袭”的生动故事,如同细读了一封封壮乡苗岭的小康来信。

年4月25日,项福珍在新家使用洗衣机庞峰伟摄

“黄金地段”留给贫困群众

云南昆明到广西南宁的云桂高铁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有一个站点。距离广南县站数百米,半月谈记者看到了楼房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的圆梦社区。

文山州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广南县更是“山高石头多、地无半尺平”,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达16万余人。因条件艰苦、资源匮乏,许多人外出务工,家住广南县曙光乡鸡街村的建档立卡户许文荣就是其中一员。以前,他从老家出发,从摩托车、客运中巴车到绿皮火车,一路换乘多次,到达打工地广东省珠海市得奔波30多个小时。年底,云桂高铁广南站开通后,广南直达珠海只需8小时。

让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日常生活困难的群众彻底告别“穷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易地搬迁是唯一出路。年10月,广南县克服建设用地资源紧张的困难,在广南县站附近这片亩的土地开工建设安置区,为17个乡镇68个村委会的多名群众建设了新家园——圆梦社区。

年10月,圆梦社区迎来第一批搬迁群众。“那天,政府统一组织搬迁,有的群众凌晨三四点就到了,带着鸡啊狗啊,特别热闹。”广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义富说。

从穷山沟搬到高铁站附近,这让许文荣“做梦也不敢想”,年底,他们一家人也住进了圆梦社区平方米的新房里。

家就在高铁站旁,搬迁群众“一步迈进了城里”。通过应聘,许文荣成为圆梦社区保安,每月薪酬稳定,妻子靠农行广南县支行发放的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开起理发店。许文荣终于“圆了梦”。

“谁舍得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住?谁会为我们这些大山里熬苦日子的人找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不光是我们,子孙后代也不用守在穷山沟了。”宽敞的客厅里,阳光照进来,许文荣的话发自肺腑。

年10月30日,胡砚走访大坪村建档立卡户庞峰伟摄

流金岁月谱写山乡巨变

“80后”的胡砚是文山州公安局派驻广南县篆角乡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3年来,她每年都在村里天以上。“每次回家,孩子就蹦蹦跳跳地喊‘篆角的妈妈’回来了。”说这话时,胡砚微笑着,眼圈却泛红。

在大坪村,胡砚“上过房、揭过瓦”,对地脚、圈梁、构造柱一清二楚。3年里,没人能说得清,胡砚和扶贫队员们为村民做了多少件事。有人说,他们做的好事就像野花开满山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光荏苒,胡砚的柔情已经在小山村扎了根。在大坪村的村口,用石磨盘、旧农具打造的景观墙;在大沙鲁村,用废旧轮胎做成的花盆,处处透露着生活之美。这个年轻妈妈远离城市和家人,扎根偏远山村,一心一意扶贫。“青春很短暂,现在多干事,以后才有美好回忆。”胡砚说。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今年春节刚过,云南省纪委监委派驻岜夺村工作队队员宗艳芬带着“小坚强”,再次和其他驻村队员早早赶回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虽然脱贫摘帽了,但我们正张罗着苗木小镇的建设,这是村里以后产业发展的重点。”宗艳芬说。

让人心疼怜爱的“小坚强”是宗艳芬的3岁女儿。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宗艳芬长期驻村。为了增进和孩子的感情,她把女儿带到村里,大伙儿都叫她“小坚强”。一边是驻村帮扶工作,一边是女儿的成长,这对扶贫母女的身影也见证了岜夺村的变迁。

去年10月,半月谈记者寻访岜夺村时,天空正飘着小雨,“小坚强”扑闪着大眼睛,紧紧拽着宗艳芬的衣角,寸步不离。听不懂大人们聊天,她就自己“陪”自己玩。“小坚强”在村里的日子,驻村干部空了就去哄她开心,似乎是要尽力补偿孩子。

在脱贫攻坚战中,包括胡砚、宗艳芬等在内的全省26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翻过一山又一山,走访一户又一户,看过深夜2点的星星,也看过清晨6点的朝阳;他们有时几十天都回不了一趟家,内心深藏对家人的亏欠;他们皮肤黑了,身板瘦了,有的头发也白了。但他们从未后悔。

心中装有人民,做事为了群众,正因坚定这样的信念,才有忘我投入的深情。

年10月31日,胡砚在大坪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整理村史照片庞峰伟摄

“石漠愚公”让荒山变金山

在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文山州西畴县,64岁的“山乡网红”李华明不甘现状,正和乡邻忙着养乌骨鸡、搞生猪代养。

作为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李华明的成名源于一条一公里多的水泥路。年,身为共产党员、村民小组组长的他带着15户村民,自筹修路资金,用双手和铁锤、铁锹向悬崖峭壁“宣战”,用了10余年时间修通了最后一公里进村路。

年4月25日,李华明站在岩头村民小组办公室前庞峰伟摄

西畴县像李华明这样的“石漠愚公”还有很多。在西畴县肖家塘村,4户人家在共产党员侯寿高的带领下,没日没夜苦干了6年,硬生生在“猴爬岩”上开出了5公里的进村路。

李华明、侯寿高这样战贫斗困的现代愚公,用比岩石坚硬的意志和力量,开辟了全村的希望之路。他们在创造奇迹的同时,还给出了一个发展“不等式”:政府投入十来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

“与山抗争了几十年,终于苦尽甘来,迎来最好的年代。”在马关县仁和镇小水井村,易地扶贫搬迁户、苗族大妈项福珍发出这般感慨。其实,这样的苦尽甘来早在年便埋下了伏笔。年中国启动脱贫攻坚战以来,壮乡苗岭的贫困群众奋勇“逆袭”,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背后,有政府、帮扶单位的“真金白银”,有扶贫干部青春无悔的流金岁月,更有文山人把荒山变金山的英雄气概。(记者:吉哲鹏庞峰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