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大栗树乡大倮者村。
杜兴宏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副县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先后担任大栗树乡、仁和镇两个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长。面对压力,他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创造了许多工作中的“亮点”,争做脱贫攻坚路上的“先锋官”。
杜兴宏进村入户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思路创新破难题
大栗树、仁和两个战区,因基础条件滞后、农业产业散小弱、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滞后,是马关县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
在一股“不认输、争创一流”冲劲的驱使下,杜兴宏秉承“能到现场,不在会场”的工作信条,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查民情、帮民困、解民忧,用80天时间遍访了两个战区25个村个村小组余户群众,对两个战区的乡情、村情、民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随后,他带领一班子指挥员梳理出了“一目标两结合,三抓四定五明确,六不准七个好,八加一条措施少不了”的工作思路。同时,争当工作“急先锋”,干给干部看,带着干群干,干群一起干。
杜兴宏进村入户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方法创新出实招
在工作中,杜兴宏发现大栗树乡、仁和镇两个战区存在共性的问题,就是群众认识度低、参与度不高,挂包单位和挂包责任人责任压得不实,真情真心真帮扶做得不够。
马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杜兴宏参加大栗树乡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
如何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杜兴宏针对症结出实招。他集中民智,带头研究提出《执纪问责“红蓝白”榜管理办法》、乡村治理“七乱七治”、群众“六不准”、“五定”工作法、“四级干部遍访”、“三支队伍”督查等措施方法,帮助干部谋求了敢管敢干新“抓手”;针对基层组织存在权威性不强、凝聚力松散、号召力弱化,村组干部不想管、不敢管、管不了的问题,选优配强9名村组干部,在全县率先为村战区“授战旗”明方向,为村小组长颁章“赋公权”,有效解决了部分干部“不会抓,抓不实,无方法,措施软,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村组干部认识不足,方法不多,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师生开展千人以上主题感恩教育活动6次,指导各村组开展感恩教育30余场(次),脱贫攻坚氛围更加浓厚;针对战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财政困难,投入资金有限的问题,他加强指导协调,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推动社会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年以来,共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金万余元,水泥近千吨,砂石等物资3万立方,收到爱心物资、资金帮扶余万元。
大栗树乡、仁和镇战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很快赶上了全县的进度。尤其是大栗树乡的脱贫攻工作,得到了质的提升,在争先进位排名中屡屡靠前,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成了全县的典范,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马关县大栗树乡大腻科村委会河边村异地搬迁。
机制创新管长远
挂包帮干部下得去,工作才能上得来作。杜兴宏带头示范,创新管理机制,组织制定《分片挂钩脱贫攻坚工作制度》,在全县率先组建村战区,在大栗树乡战区推行村战区负责制,推进工作高效落实。
同时,他勤下功夫,创新过程督办落实机制。始终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原则,建立了随机抽查、跟踪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