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古已有“粮蔗之乡”的称谓。
建国后,在东山坝发现石斧,在城东燕子洞发现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出土砍砸器、刮削器、陶坠、陶弹丸等;在龙岔河发现战国一西汉时期的古墓葬,并出土铜斧、铜剑、铜锄、陶罐等;在青龙乡发现青铜器……。表明这一带有过发达的青铜器文化。碗窑村有元代以来的古窑址和陶瓷残片堆积层等,是建水人类社会进展和进步的物证。
唐元和年间(公元~年),约在公元年前后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百里滇山,十里坝子,三里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这些寺寺塔塔有如章章节节歌歌曲曲,记述和颂扬着建水悠久光辉的历程。建水文物古迹百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之多,最古老的寺是元朝的指林寺,最宏大的庙宇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建水文庙,最壮观的楼是朝阳楼……。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
建水,同时荣戴国家级建水风景名胜区桂冠。该景区含燕子洞、临安古城、红河焕文等三大景区,融溶洞景观、融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
立体气候景观,在焕文山红河景区,有海拔最高的五老峰(米)和海拔最低的红河谷(米),两地直线距离仅三十公里,高差达米,温差15℃左右。地形气候的变化,景观也变化万千,云海奇异多彩。汽车行驶仅一小时就能体验由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立体气候景观。
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芒鼓舞”和“长街宴”,哈尼刀,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踩花山,以及傣族的生活方式、风谷习惯等等,民族风情浓郁。
建水古称步头,亦称巴甸。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汉代建水属益州郡毋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代前属南宁总管府(今曲靖市)所辖东爨地。
约在汉、唐时期,云南通往交趾(安南)有一条重要通道叫“通海城路”,就是由昆明南经晋宁、江川、通海、曲江、南亭(今建水南庄)、八平城(今蒙自地)等地至贾勇步(今河口市田房),再沿红河水道船行至河内的古路,这是与通往身毒(印度)的博南古道同时并存的又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建水地当这一古道的要冲。
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公元年)在这里筑惠历城。“惠历”为夷语。意思是“大海”,汉译为“建水”,隶属通海都督府,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政权初期,封其舅爨判为巴甸候,建水成为爨氏的封地。爨氏没落后,建水属秀山郡阿部地。
南宋宝元年(公元年)蒙古军队征服云南,立建水千户和土知州,隶阿万户。
元至元三年(公元年)南宋知邕州(今广西南宁)总统谭渊率军由特磨道(今文山州)进入云南,攻建水,俘土知州阿孱以下余人,获马余匹,焚毁谷米、器甲、房舍而去。至元十三年(公元年)正式设立建水州,隶于临安路。至元二十二年(公元年)设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于建水城,后改为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管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广西(今泸西县)路、元江路等地的军事、政治等事务。
明代革宣慰司,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移至建水,并在建水置临安卫,将原有土城拓地改建为砖城。下辖前、后、左、中、右所和通海守御所(二个千户所)、蒙自新安守御所(一个千户所)。明代的建水州境域,据《景泰云南图经》记载:“东至阿迷州(今开远)界二十里,南至纳楼茶甸长官司(今官厅)界三十里,西至石屏州界三十里,北至通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弥勒州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蒙自县界一百五十里。”
清沿袭明代旧制,设临安府和建水州。撤临安卫,在建水设临元澄江镇总兵官,统领军务。康熙二十年(公元年),清军将原沐氏勋庄地划归建水州管辖,其地共有十五猛。乾隆三十五年(公元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划临安府属江外溪处土司地归建水县管辖。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清政府将建水县属江外猛梭、猛赖、猛蚌地割让给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主义者,以“换取”开化府马白关(今文山州马关县)以南的一片地方。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年)废临安府,改建水县为临安县,录属蒙自道。因与浙江省临安县重名,次年仍改称建水县。民国八年(公元年)废除道制,建水县直属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起建水隶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所设在建水城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建水属蒙自专员公署。
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州府改在个旧市,建水县隶属红河州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