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要饭的”。对于很多搞农业科学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他们的自嘲,也是他们的写真。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科学研究员,近40年来一直在田地里、实验室里跟玉米较劲,并且用心血、用智慧、用汗水浇灌出来创新果实,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改善了玉米的品质,成功解决了玉米生产上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他就是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番兴明。
番兴明被采访人供图
科技兴农
在番兴明看来,在云南研究玉米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云南种植了多万亩玉米,很多人都是靠着玉米生活。”
“我从小就在云南农村长大,更能了解到农民的不容易。”番兴明表示,读书时他了解到科技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到玉米遗传育种领域。
30多年来,他选育的“云瑞47”平均亩产创云南省在喀斯特地形山区和严重干旱条件下玉米高产新纪录;选育的“云瑞7号”等品种实测平均产量达.95公斤/亩,创云南省首次经农业部专家认定的玉米高产纪录;选育的“云瑞”创造国内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全国最高亩产。
但番兴明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回忆起在云南马关县看到的一幕:“当地农村11岁的小孩,长得还没有玉米秆高。”这又让他萌发了培养高营养价值玉米的想法。
番兴明表示,玉米的价值很高、用途广泛,比如可以食用,可以当作饲料,也可以提料乙醇等等。“粮食中,只有种植玉米是不会过剩的。”
“玉米是云南乃至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我国主栽的玉米品种从遗传背景上来讲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玉米种质,多样性非常匮乏。全世界有多个玉米种质,被我们广泛开发利用的不到3个,也就是说广大玉米土地上种植的玉米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一旦品种发生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的灾害,对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番兴明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降低中国的粮食安全风险,他和他的团队一直都将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拓展玉米遗传背景作为工作的核心。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为了将更多的境外优质玉米种质引入中国,番兴明走遍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并从玉米的起源地墨西哥,从泰国、印度等国家引进大批玉米种质,并对这些种质加以驯化、改良。
不过,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很难育出像北方一样动辄就推广上百万亩的玉米品种。
番兴明却没有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在他的带领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体系,育成兼有热带和温带种质优点的创新种质,有效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居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这么说,我们云南目前是全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子资源最丰富的的省份。”
番兴明被采访人供图
成果斐然
“云南拥有特有的地理气候优势,我们创新了一批兼有热带和温带种质优点的创新玉米自交系,显著推动了我国热带玉米种质北移,对解决我国北方温带玉米品种趋同化严重的重大生产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番兴明说。
他为热带亚热带玉米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开拓性和创新性杰出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热带亚热带玉米科研水平提高,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科研成果助推我国热带亚热带玉米产业发展,育成品种推广应用1.14亿亩,新增产值亿余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专家组成果鉴定,他的部分研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合作方第一完成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励多项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奖励,、年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番兴明提出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新方法,显著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创立了新的“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为强优势杂交组合选育奠定理论基础。并以此杂种优势模式为理论指导,育成多个高产杂种玉米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杂种优势模式研究与利用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比如他选育出高抗玉米穗粒腐病的高油玉米品种“云瑞8号”,达国家高油玉米一级品质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国内外高油玉米产量低和抗病性差的技术问题;选育出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云瑞21”,抗病性突出,经检索查新为国内外首个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选育出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云优19”赖氨酸和粗脂肪含量同时达到国家优质蛋白玉米和高油玉米品质标准。,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共同推荐为“国家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在解决国内优质蛋白玉米软质胚乳、粒重轻的技术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无止境
近40年来,番兴明主持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28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及技术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4项。组建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钻研的科研团队:由番兴明领衔的玉米遗传育种团队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创新团队”,是云南省农业领域第一支优秀创新团队,支撑和引领云南省玉米学科和产业发展,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团队多项成果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通过种质创新,番兴明率领团队提高了品种质量,“云瑞”系列品种逆势而上,进入了玉米育种力量最强、品种竞争最激烈的北方地区,有的品种甚至比北方普遍种植的“先玉”增产幅度还大。
在缅甸、孟加拉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云瑞”系列品种增产潜力巨大,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不管怎么难,也要尽自己的职责,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就虚度一生了。”
番兴明不是一个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在他看来,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创新不止。“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科研。”正是这样的无悔坚守,番兴明收获了他30余年科研人生中的丰盈和快乐。
然而,他深知研究无止境。
在获得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后,番兴明表示,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病虫灾害呈高发态势,尤其是去年全球旱灾,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出现减产,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肆虐多国,给各国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危害。今年,受疫情影响及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多国政府纷纷启动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国家粮食的供应充足。粮食供给的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致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在当前的特殊形式下,唯有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希望攻克技术难题,育出更多抗旱性及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耐低氮的新品种,把云南玉米扩展到其他地方去。我深深为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科技事业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云南网记者彭锡赵黎浩实习生余青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