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民族团结就是要与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当好各族群众的贴心服务者和边境安全的可靠守护者,这是我们创建警民共建示范站的初心。”5月19日,以“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警民共建示范站工作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委会召开,都龙边境派出所警民共建示范站发起人余永顺一番真挚的发言拉开了会议的序幕。会上,民警向群众报告了示范站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引来了阵阵掌声。
年12月7日,该警民共建示范站成立,组建有4支民族团结工作队,其成员分别是各前置警务区民警、村委会综治专干、司法所驻村干部、护边联防队员及具备语言翻译、群众工作、法律普及、调解纠纷、户籍办理、水电维修、医疗保健等多方面专业特长的志愿者。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都龙边境派出所民警把这些理念写进了工作日志,刻在了脑海心田,落在了具体行动上……
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作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完成好使命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都龙边境派出所所长吕远桢多次向民警强调维护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民警余永顺为代表的茅坪民族团结工作队作为典型培树对象与派出所主责主业同部署、同开展、同检查。
示范站成员陶立东是当地一个苗族小伙,他利用每周末闲暇时间教大家少数民族语言,消除了警民沟通障碍,拉近了警民关系。“咱们辖区群众大多都是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学好少数民族语言是民警的重要任务之一。”陶立东说。
与此同时,该所根据边境村寨特点把推进边境巡逻工作和法治宣传有机结合,将普法元素融入民族团结工作队中,每周开展一次“进一线、进田间、进群众”的流动式法律宣传活动。每月在各村委会中评选学法先进户并予以奖励,让先进带动后进,扫除法律盲区。同时,所内民辅警一人挂钩十户,以“十户联防”机制将群众联合起来共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群众有需求派出所有响应
5月3日,辣子寨村村干部给民警谢骞提来了自家种的几捆香蕉,感谢他解决了困扰村寨多年的一起土地纠纷。
辣子寨村委会南松小组村民龙某万和堂兄弟从年至今,因为土地划拨问题产生多次争执并来到派出所请求帮忙。谢骞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司法所、村委会干部对双方进行约谈,围坐四方桌阐明利弊,最后双方握手言和并对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保证不再因此发生矛盾。
这是示范站成立后处理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也是在群众家门口的“微派出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3+2+1”等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取得的好效果。
“共建示范站的宗旨就是为辖区群众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邻里守望相助好故事,回应群众诉求,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谢骞表示。
人技并肩共守家园
5月18日,都龙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韩永岗早早起来准备警务背包、无人机、执法记录仪、口罩等巡边用具。
巡视边境线,是该所民警每日雷打不动的事。每次巡边结束,他们都会把情况上传至所内勤务指挥室,通过日报反馈至上级边管部门。都龙边境沿线地形复杂、丛林遍布,稳边固防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以前我家经常会丢东西,如今安装了监控,就再也不怕了!”大寨村委会的群众纷纷表示联合安装技防设施后,盗窃案件鲜有发生。
警力有限,科技无穷。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示范站民警在各村寨倡导村委会干部及群众在自家门口、重要卡口安装监控设施,并利用无人机帮助民警探视人力无法排查到的区域。将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在祖国南疆探索出新时代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新模式。
下一步,该所将“无人机警队”列入向上级申请的工作计划中,为辖区群众幸福生活筑起安全稳定屏障。
“关键处连落数子,惠民大棋满盘皆活”。都龙边境派出所民警和各族群众团结互助、携手向前,在边境线上唱响边境线上的民族团结歌。
作者:通讯员李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