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文山州边境民族地区实地调研的思考
作者何晨菡王燕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总结边境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推动校地合作成果转化,年7月28日至8月30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组织师生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共14个村寨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期间,恰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调研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通过文山看云南,提出边境民族地区重点要在四个方面着力,在推进共同发展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固边稳边兴边,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边境民族地区,首要的是固边稳边,牢牢树立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守护国土安全是第一责任。边境民族地区必须不断强化对国家的认同,守护好国家领土,把全力抓好边境安全工作作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前提条件。比如,麻栗坡县石笋村的界务员黄正国,20多年来坚持巡边守边,对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小道、每一块田地都了如指掌。他说:“在边境线上,再小的事都不是小事。”面对边境线上的异常情况,必须及时上报村委会和边防派出所。近年来,村里很多人为了赚钱营生都离开了村庄,但黄正国从未离开,他说自己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在这里生活是光荣,也是责任。云南省的边境地区有无数像黄正国这样的村民,他们是维护祖国边境安全的重要力量。
固边稳边同时要兴边,要利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良好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会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激发边疆人民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云南省的边境地区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一系列扩大沿边开放水平的战略和项目,为当地群众增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这是边境地区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的最好写照,要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夯实发展基础,处理好巩固成果同接续发展的关系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边境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下,云南边境地区的重要工作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夯实发展基础。一方面,在边境民族地区切实抓好云南省出台的“一平台三机制”落地落实,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财政重点支持方向,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投入资金完成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保障产业用水充足和村民用水便利,推进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边民互市市场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保障后续维护服务。切实把夯实发展基础作为新时代边境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坚持破解发展难题,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总体来说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都各不相同。边境地区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着眼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