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以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及其先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为时空线索,总结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时空特征。
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形成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细致梳理·核心点]
一、国门洞开
1.背景
(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轻巧点拨·关键点]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来说的,是指只丧失了部分主权,仍保留一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表现
(1)《南京条约》
①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③美、法等国此后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
(2)《马关条约》
①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②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辛丑条约》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特别提醒]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即使不罢免林则徐,抗英也难以取胜。
3.影响
(1)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大量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经济上: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②年11月,德国派军占领了胶州湾。
③年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④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易混易错]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并非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但其并不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开始,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2.“门户开放”
(1)原因
①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参与瓜分狂潮。
②美国也想染指中国,但军事力量还不足以与其他列强抗衡。
③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2)提出: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
(3)内容
①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
②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4)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5)结果:列强在不同程度上赞同。
(6)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深度点拨]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瓜分中国的矛盾。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减轻,反而由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轻巧识记]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探究主题一鸦片战争
史料一 (虎门销烟)把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1)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严厉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要求得到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试答:
史料二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周年反思》
(2)根据史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试答:
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被动的走向近代化。
历史解释
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探究主题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史料一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万两,挪用海军军费万两。
史料二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导致军费得不到保证。
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的充分体现。
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外交干涉上。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说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试答:
答案: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削减军费预算,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清政府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政策。
历史解释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政治统治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
(2)战前,清政府不认真备战,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3)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国力相对落后。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落后。
[建体系]
[微总结]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同时,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
3.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基础巩固]
题组一 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故选C项。
答案:C
2.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 )
A.协定关税B.割香港岛
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
解析: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选B项。协定关税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答案:B
3.据《晚清史》记载,年以后,广州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
A.赔款万银元
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年以后,广州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这促进了上海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故C项与题意相符;A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B、D两项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
答案:C
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条约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还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
答案:C
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约的特点不包括( )
A.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B.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最终确立
C.既严格控制又维护清政府D.仍保留赔款割地等相关条款
解析:根据材料“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是该条约的特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最终确立是该条约的特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既严格控制又维护清政府是该条约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有赔款但无割地的条款,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题组二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6.
如图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解析: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
答案:C
7.作为“瓜分狂潮”开端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其中“三国”是指( )
A.美英法B.俄英法
C.俄日法D.俄德法
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故选D项。
答案:D
[同步真题]
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答案:C
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项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夹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答案:A
4.下表是~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年到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
答案:A
5.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从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立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课时作业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页
一、选择题
1.史学家郭廷以说:“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这里的“非变不可”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扩大商品市场B.诉诸法律,建立协调机制
C.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D.政治结盟,实现经济互惠
解析:从材料中的“海运大开已三百年”可以看出时间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年左右,中英之间虽然有两个世纪的接触,但中国实际上奉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能够满足当时英国对华贸易的要求,所以英国后来发动了鸦片战争,要求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就是材料中非变不可的具体意思,故选C项。走私鸦片不属于国家层面的行为,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中英关系的史实,排除。
答案:C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
答案:B
3.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列强强迫在沿海开放通商口岸
B.大量洋货涌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法美等国借机签订不平等条约
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协定关税损害中国关税主权,因此《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故D选项正确;《南京条约》中的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故A选项不是最严重的后果;《南京条约》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C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
答案:C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反映了( )
A.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迈进
B.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C.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
D.近代中国外交走向了独立自主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处理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建立了专管外交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错误;专管外交的机构不能说明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外交走向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答案:A
6.《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
A.赔款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故C选项正确;条约中的赔款2亿两白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最严重的危害,故A选项错误;条约中的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客观上推动该地区的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选项错误;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而不是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7.《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就标志着清政府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已经完全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
答案:C
8.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解析:从材料中的“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京师至……山海关”这些信息可知,引文应出自《辛丑条约》,C项是其影响。
答案:C
9.如图是法国《小日报》的插画《北京失陷》,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解读漫画内容可知,漫画中攻陷北京的有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要求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人民反抗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选项错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B
10.德国《前进报》在年6月19日的社论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
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D.八国联军
解析:从材料中的“年6月19日”“民族战争”等信息可知,“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
答案:D
11.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解析:从材料中“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可以看出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选D项。
答案:D
1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刚刚打败西班牙
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C.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D.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相互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能力,B项是“门户开放”政策实施的结果,不是原因;A、D两项与题干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门户开放”政策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利于其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发晓示,以便英商接例交纳。
——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其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几次侵略虽遭到抵制,其野心却愈挫愈烈。年6月,日本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除继续向中国渗透势力外,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年,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年,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战争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摘编自董守义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第十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摘自《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危害。
解析:第(1)问,根据“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结合所学得出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根据“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得出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根据“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得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第(2)问,根据所学,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得出日本军国主义极富侵略性,对华战争蓄谋已久,根据“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得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第(3)问,根据“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得出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1)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日本军国主义极富侵略性,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3)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年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二 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
致英国公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三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是指什么?
(2)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
(3)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
答案:(1)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2)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3)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