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主题解读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大任务: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
四条线索: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
②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③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④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高中教材中国时段划分
古代中国(年以前)、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年以来)
◎时序与阶段(以革命和战争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时序与阶段(以政府划分)
晚清时期(-)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3)
北洋军阀时期(.3-.12)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历史背景:清政府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政治日益腐败;落后的小农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军队装备陈旧、营务废弛;统治者闭关自守、愚昧无知,社会危机四伏;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船坚炮利、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海军;作为迅速崛起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殖民扩张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英《南京条约》危害: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入侵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解读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与商品输出;
天朝上国、夷夏观念与世界眼光、国际规则;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苦难与改造)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史背景:英法等国需要扩大在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背景: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过程:兴起标志:年初金田起义(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初步发展:年9月永安封王,初步建立农民政权
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对持政权
前期纲领:年冬《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时期:至年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盛衰转折:年天京变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等领导集团内乱)
后期纲领:年《资政新篇》
失败标志:年天京陷落
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不能说“反帝反封建”),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年冬太平天国全盛时期
目的:巩固政权,建立人间“天国”
核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平分产品)
评价: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空想性: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平均分配一切社会财富是一种空想
《资政新篇》
时间:年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目的:天京变乱后为挽救危局,振兴太平天国
核心: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见教材)
评价:进步性: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而未能真正推行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
共同点:两者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政治纲领,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不同点:经济制度、传统与近代、资本主义色彩、历史任务等等
注意:能不能说《资政新篇》的出现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
(区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时间与《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
时代赋予太平天国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特色是:
历史任务:反清朝统治的同时肩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时代特色:强调小农经济的同时向西方学习(接受基督教、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等)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历史背景:中国方面:洋务运动开展二三十年,建立近代海军;
清政府历经几次侵略战争均已失败告终。
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建立近代海军;
其国家发展战略改变→从改革促发展到战争促发展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日《马关条约》危害:
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加快了列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史书称之为“乙未台湾抗日战争”)
背景: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的《马关条约》
内容:邱逢甲、徐骧领导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但台湾最终沦陷
评价: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反抗殖民统治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庚子之变)与《辛丑条约》
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清政府力加镇压;
到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他们便决定直接出兵干涉,
镇压义和团,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
《辛丑条约》内容: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实质是让清政府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与秩序)
④拆除天津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危害:
①便利了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维护者
《辛丑条约》无割地、开辟商埠的条款,但为什么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概况:孙中山推动下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组成同盟会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特点:统一的领导、严密的组织、明确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革命的新的里程碑,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所谓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之“新”:
“新”在领导阶级、革命组织、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从分散到联合等
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
发布:年《民报》发刊词日本东京
内容: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民族独立
民权创立民国(核心)——政治革命民主共和
民生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民生幸福
性质: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革命纲领
作用:较为完整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的时代主题,是指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
武昌起义
背景:(成功条件)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合法性丧失
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相继建立(中国同盟会)
思想基础:革命党人长期在新军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革命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
新军作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
过程: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湖北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黄帝纪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年1月1日,定都南京,以中华民国纪年,以五色旗(寓意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为国旗,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并成立以革命派为主体、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建设新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评价:协商建国而非一党操纵、建立共和而非重树帝制、民族平等而非民族歧视、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而非世袭、由各省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立国建国都是为民服务、公务人员要做人民的公仆,这些都是现代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关于国民权利的一些规定
③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特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案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座里程碑
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宪政(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因人设法与法治精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革命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对中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中国近代化包括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人本身的自由和发展)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世界: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亚洲觉醒: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历史局限: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时代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观原因、阶级局限),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国家政权)落入袁世凯手里,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在回答“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中国近代化?
①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它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②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近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二是建立民主政治;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持续发展和民生幸福。
什么是宪政?
①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制约。
②实施宪政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并规定公民的义务。
③宪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
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
辛亥革命告诉我们近代中国民主化包括哪些路径或要素?
暴力革命、政党政治、进步理论、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顿挫(-)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A.年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年五四运动
原因: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交涉山东半岛问题的外交失败(直接原因)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激化(根本原因)
过程: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北京;斗争先锋-学生
第二阶段: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
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拒绝合约签字)
影响: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民众的觉醒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异同比较(革命史观与党史话语体系)
B.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景:国内: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概况:时间地点: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后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共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均没参加中共一大)
党纲内容: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工作重心在城市)
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义和团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需要新的阶级、新的政党作出新的探索,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中共二大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使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政党政治、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发展前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年国民革命运动
历史背景:(既是国共合作背景,也是国民革命背景)
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党方面)
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改组国民党(国民党方面);
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推动和帮助(国际方面)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任务方面)
兴起标志: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的召开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也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时期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革命高潮:-年国共合作、联合发动的北伐战争歼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部主力(此时还没有进攻张作霖),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同时工农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失败标志: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错误
历史功绩: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历史教训:掌握武装力量,坚持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对中共而言)
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之所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因为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参与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国共政权的对峙(-)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历史背景:①年南昌起义(建军节由来)、秋收起义的实践表明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②年八七会议(中共中央汉口紧急会议)确定的总方针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
实践探索: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理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的提出(年·注意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必修三)
革命挫折:王明的“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年)
重大转折: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和年10月长征的胜利
历史意义: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
路的成功探索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南昌起义
背景:①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中共继续推动中国革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需要
概况: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中共掌握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并占领南昌城,后战略转移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
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议
背景: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召开: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
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秋收起义
背景: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
概况: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农村和山区进军。
意义: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共逐渐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进而夺取全国
政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共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背景:①年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等总方针的指导
②年9月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秋收起义受挫
③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灵活务实的革命态度和敢于探索的革命精神
概况:年9月毛泽东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率领秋收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了土地,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发展生产,保卫中共在农村建立的政权),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根据地政权建设步伐加快。
意义: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A.红军长征
背景: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概况: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宝贵的精神遗产
B.遵义会议
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
红军长征初期的困境等迫使中共作出新的抉择
概况: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次独立自主成功解决党内问题)
(7)抗日战争(-)
史实复杂、时间众多;抓住重点、分段突破;
一个矛盾(中日)、两个战场(正面、敌后)、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A.九一八事变
背景: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激化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
过程: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由于蒋介石和张学良不抵抗,东北军大都不战而退,4月之间东北三省沦陷
影响: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两国的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转化;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B.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背景:日本备战多年;中日实力强弱悬殊;日本妄图独占中国,继而称霸亚太
过程: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
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影响: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妄图灭亡中国;中国人民的全民族团结抗战从此开始
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共两党的政策抉择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也是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基础
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反人类、反人道、反和平·爱国主义与和平教育)
①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侵华)
②年一二八事变,为建立伪“满洲国”转移视线
③年蚕食华北,逐步扩大侵华范围
④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⑤年七七卢沟桥事变,随后占领平津(全面侵华)
⑥年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
⑦年12月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约30万民众被杀戮)
⑧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⑨日军等部队在中国还实施了细菌战、毒气战,用活人进行实验,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等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①年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七七事变后
日本妄图灭亡中国(主要原因)
②年12月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中共政策的调整)
③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标志: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实际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
表现:政治上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党外合作)、
军事上形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共同抗战的格局
特点:①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核心力量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如蒋介石集团(关系复杂、存在斗争)
③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商定的政治纲领
作用: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原因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年以来·新时期·最广泛)
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全民族团结抗战格局)
A.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7—.10)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主要战场)
(1)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进入持久战状态
(2)年10月太原会战:国共双方军队配合的最好的战役(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
(3)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国民党桂系李宗仁,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4)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敌我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0—)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战略反攻阶段(—)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举行反攻
B.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协同作战)
(1)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军队,发动群众,全民族力量)
(2)年8月后八路军在华北、新四军在华中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基本力量
(3)年9月八路军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大捷
(4)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共产党敌后战场:年百团大战――彭德怀八路军华北各地正太铁路克服投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反攻
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思想保障)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胜利原因:主要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
(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加大援中力度
(2)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台湾无条件归还中国
(3)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
(4)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投降
胜利标志: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向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历史地位: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抗侵略彻底胜利、民族振兴、新民主主义革命
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份、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8)解放战争(-)
年国共内战的爆发
年中共战略反攻与年开始的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年解放战争
①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内战爆发,解放军先后阻遏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②年6月刘邓大军(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中·中原):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年9月至年初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④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⑤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胜利标志: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历史意义:国内方面:结束屈辱历史,改变社会性质,建立人民政权,奠定发展基石
国际方面:推翻外来压迫,改变力量对比,推动世界解放,增强世界和平
思想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基本经验: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群众支持:人民军队的奋战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兵民是胜利之本)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及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或
国共对峙时期(-)、全面抗战时期(-)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