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情的人生,才是最高明的活法有书

有书君说李鸿章,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驾齐驱。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刚去世时,梁启超就在《李鸿章传》中断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在晚清官海中浮沉近半个世纪的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到举办洋务、处理外交,始终处在“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当中。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在有些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至今仍是毁誉不一。李鸿章到底该如何评价,让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踌躇满志洒热血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而且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身高,1米83,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李鸿章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当时清朝在国际舞台上并不“高大”,但因李鸿章的身高,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给中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曾有一位英国政治家在《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这本书中写道:

“与李鸿章见面,是我毕生最美好的的回忆,看到他有六英尺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威仪。”

李鸿章父亲是做官的,潜移默化下,李鸿章也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24岁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工作。

在这之前,李鸿章父亲让其拜曾国藩为师,因为曾国藩的学识、声望与地位,那时的李鸿章可谓科场、官场两得意。

进入翰林院后,李鸿章觉得舞文弄墨的日子实在没啥意思,看到老师曾国藩组建湘军,想去效仿,于是上书咸丰帝想要回老家办淮军。

咸丰欣然应允。

(咸丰)

但李鸿章办军队的水平与曾国藩无法相提并论,后来在和太平天国交手时接连吃败仗,差一点全军覆没丢了性命。

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李鸿章,他吸取教训,一直隐忍等待新的机会。

结果还真让他等到了。

年,太平军攻占苏州,上海的局势岌岌可危。

为避免上海陷入灭顶之灾,上海的士绅们派出钱鼎铭找曾国藩搬救兵。

曾国藩当时也派了几个人,最后都因各方面原因没人愿意去。

就在这时候,李鸿章主动请缨,也就是这一去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李鸿章募集了14个营的军队前往上海。

期间和洋人华尔合作组建洋枪队,并且通过自己的计谋有了一个多月韬光养晦的时间,请外国专家指导自己的淮军。

最后与太平军决战时三连胜。

这一次战役,对于清政府打败太平天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李鸿章威名大震。

而李鸿章的淮军也由原来的14营壮大到50营,有7万多士兵。

从此淮军开始闻名天下。

也是在此战后,李鸿章的命运与清朝的命运紧紧相连。

(李鸿章)

丧权辱国遭罢黜

上海一役后,李鸿章平步青云,之后更是凭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几十年。

自洋人敲开古老中华的大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遍地,可记片段多是痛楚的形影。

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深知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于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很多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

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做出相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举措,可以说很有远见。

于中国发展,他是有功的。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

年9月13日,李鸿章与日本在天津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他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从那天起,他半生的荣辱都在那些签字的条约里了。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

年4月,正是樱花绽放的时节,72岁的李鸿章身穿黄马褂站在船头望向远处的海面,似乎在思考什么。

因为他要代表曾经雄踞世界的天朝上国,向一个以自己为师的蕞尔小国讨饶议和。

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最终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清朝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于年4月17日派李鸿章去日本签订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明知前方是艰难和耻辱,他却不得不去。

这一趟远行,从此他被钉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

年过70的老人,单枪匹马,和日本进行谈判,最终在第三轮谈判结束时遭遇枪杀,左脸中弹,鲜血染红了黄马褂。

当时他坚持不让医生取出子弹,因为他要记住这次的耻辱。

三天后他半边脸裹着纱布,在谈判桌前,和日本讨价还价道:

“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少五千万两?”

伊藤博文摇了摇头。

谈判结束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减少赔款。

伊藤博文依旧是笑着摇了摇头说:“不能再减。”

李鸿章最终只能带着满腔的无奈与愤恨回国了。

而回国后等来的却是,刚下火车便被革去一切职务,从此成为“卖国贼”。

梁启超曾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那时的大清早已成为贪腐之国,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举国皆贪,腐败早已成为官员们的日常工作,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

当日本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而清政府却忙着用装备军队的钱享乐。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战争失败招致的结果,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却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所招致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说慈禧卖国,也可以说光绪卖国,但说李鸿章卖国确实有失公允。

因为他毕竟没有决定权,真正做出决定的是清政府,而他只是做了“代言人”而已。

去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怎会不知,去了就得背上“卖国”的千古骂名?

这种事对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好,政治荣誉也好,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明明知道这种事会带来屈辱,但李鸿章最后还是去了。

我想换了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去签的,那为什么李鸿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弱国无外交,甲午战败,日本指定要求由李鸿章去谈判,而且非李鸿章不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不敢违抗日本的要求,只能下旨派李鸿章前去谈判。

在强权即真理,弱肉强食的国际舞台上,你只有反抗崛起变强大或者接受投降两条路选择,可惜清政府选择后者。

一个李鸿章,在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如何能去改变最高统治者的想法。

他不能,他所处的阶级范畴也决定了他必须依靠清政府才能更好的生存,所以他只能接旨去代表清政府进行谈判。

李鸿章被刺杀,日本因为当时国际舆论的压力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最后同意将原来赔款的三亿两变成二亿两白银,那是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

一枪换回了一亿两白银。

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象征耻辱的子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的那一刻,他对身边的人说:“老夫此生绝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李鸿章是骄傲的,他内心深处俨然还有着中国文人的傲气,但他这一生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他处在中国两千年最至暗的时刻。

秋风宝剑孤臣泪

年,李鸿章78岁,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他没有了以前的意气风发,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发呆。

年,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发动战争,慈禧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年8月15日,北京沦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

侵略军从紫禁城、颐和园等地偷窃和抢掠了无数珍宝,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变成废墟。

这期间清政府派李鸿章与奕劻游走在各个国家的使馆之间,平衡各国之间利益。

那时候李鸿章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经常吐血,躺在病榻上的他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减少一些赔款。

他指挥着下属和洋人们谈判,终于把赔款从10亿两降低到了4.5亿两,分39年还清,也就是所有中国人人均一两。

这个数字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侮辱,而李鸿章也接受了这种侮辱。

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在北京与十一国公使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李鸿章签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可这次他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了一个肃字,他以肃毅伯的身份来签署这个条款。

一个“肃”字,耗费了他此生所有的力气,那时候我们才发现全天下最难写的竟然是自己的名字。

《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不得已与俄国进行频繁接触,最后竟在俄国人的“恫吓催促”下吐血身忙。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李鸿章为大清朝耗尽一生心血,终于油尽灯枯,这一天是年11月7日。

惊闻李鸿章的死讯,慈禧当即就哭了,感叹道:

“天下大势未定,如今再也没有人,替我分忧了!”

(慈禧)

世人皆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可是想想如果当年把我们放到那个位置,我们真的会做的比他好吗?

李鸿章自己也曾感叹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他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全部机会,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平太平天国之乱、建淮军、平捻军,兴办洋务、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建设新式学堂、建海军,北洋水师一度成为亚洲最强海军。

外交上有功亦有过,虽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也在竭尽所能为清政府减少赔款,更是为我们后世保下了香港。

当年与英国签订条约时,英国政府一点一点蚕食香港,当时他们在条约中要求租借香港年,但李鸿章拒绝签署这一协议,坚持要减掉一年,也就是99年。

为什么李鸿章坚持减少一年,因为在国际法中有一条规定,如果一块领土,长期属于另一国长达年,那么这块土地将永远归属他国。

虽然不能改变香港被租借的局面,但通过李鸿章的努力,避免了后世香港将永远归属他国的局面。

有人说李鸿章贪,他确实贪。

洋务运动敛财无数,收受外国人贿赂,甚至为了满足慈禧的需求挪用北洋舰队的一部分军费作为修颐和园的工程款,这些都是他的污点,无法忽略,更无法洗白。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我不赞成功过相抵、将功补过类说辞,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和过它们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其性质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点错就对他全盘否定,我们也要看到其优点;

同样在颂扬一个伟人在给社会带来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应该指出其缺点;

对此并不是说为了求全责备,而是我们应该把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全面的去分析。

叱咤晚清风云三十多年,是是非非一世纪。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身处的位置,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注定他这一生以悲剧结尾。

就像梁启超曾经所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如果他身处太平盛世,或许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贤臣。

但历史终究只能是历史,没有如果。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365.html